美团优选多地业务暂停,为何投入多年后选择放弃?社区团购会彻底凉凉吗?
从表面看,美团优选此轮业务暂停似乎来得突然,但从更长时间维度观察,这是一个早有迹象的决策收敛过程。
早在2022年,美团优选已逐步退出北京市场;2023年起相继收缩西北地区业务(甘肃、青海、宁夏、新疆);而今暂停范围进一步扩大,显然是经过多轮试错与评估后的战略回撤。
美团的官方口径是“资源集中、品牌升级”,并提供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逻辑:资源从低效的社区团购网络中抽离,投入更具增长性的即时零售(如闪购、小象超市)。
也就是说,在美团的眼中,这并不是一次临时调整,而是一次结构性战略转向。
当然,我在另一篇回答里,也说了,所谓的“即时零售转型”,更像是在“美团优选持续巨额亏损”盈利无望的前提下,出于战略叙事的需要,为资本市场讲一个“增长第二曲线”的故事,为市场提供一个新的“业绩增长点”。
美团全面拓展即时零售,“闪购大战”要来了吗?哪家在竞争中能笑到最后?
社区团购曾是中国本地生活市场最火热的风口之一。
2020年COVID-19期间,居家成为新常态,于是催化了本地到家需求的爆发,美团、拼多多、阿里、滴滴等巨头悉数入局,以“团长+网格仓”的轻资产模式迅速铺开。
一度,这被视为低线城市生鲜电商的“完美解法”:SKU精简、履约链条短、单量集中。
但实际运转中,社区团购的“轻模式”只是表象,其实质仍依赖高密度人力、仓配资源和冷链物流的重资产系统,尤其在履约链条效率低下的背景下,成本难以被压平。
美团优选的难以解决的痛点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:
仓储复杂度高:中心仓、共享仓、网格仓三级分布,租金、人力和夜间运转成本高企;
履约成本过重:尤其生鲜损耗极高,必须夜间精准分拣、限时配送;
价格红利消失:监管打击“低价倾销”,不准跟菜市场抢生意,团购价格优势不再,用户粘性随之下降;
规模不经济:区域密度不足时,履约效率迅速下降,亏损加剧;
SKU扩张受限:以高频生鲜为主,难以覆盖全品类,从而限制了客单价增长。
据财报披露,美团在新业务整体亏损更是达到384亿元,其中的亏损主力军就是美团的社区团购业务,数年来的亏损超过800亿。
在大部分订单单利不足1元的结构下,这种投入规模几乎不可能用单位经济模型实现盈亏平衡。
再加上监管趋严,价格战熄火,整个行业逐步告别“靠补贴换增长”的阶段。
橙心优选、同程买菜、十荟团等二线平台先后退出市场,留下的只是“巨头内卷”的残局。
而如今连美团优选都开始收缩,社区团购的故事,似乎迎来终局。
当然,美团没有死心,为了继续讲好资本故事,又大规模向“即时零售”转型,用闪电仓模式(绑定商户联盟),解决“仓储成本”和“履约成本”问题,用“全品类的覆盖”解决SKU扩张受限问题,然后卷土重来。
据说,美团闪购也因此实现了盈利。
所以,你说团购凉了么?也没有,只是披了另一层“华丽的皮”。
但,即时零售也有自己的问题,即在生鲜品类之外,缺乏高频消费和即时场景(用户对时效性敏感度低),用户的粘性更难维系,当其他平台也大规模卷进来之后,谁能存活下来,还是个未知数。
以上。